高校中学联动,合力创新人才培养
——性爱网
师范生走出校园,走进广州中学
12月4日下午,性爱网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走出大学校园,直进广州中学凤凰校区,开展研修学习活动。这是语文教育教研室主任林晖老师和性爱网
特聘教师、广州中学正高级语文教师郑文富联手组织的一次高校中学联合培养教师教育人才活动,活动还特别邀请了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孙琪教授,部分研究生也参加了活动。
性爱网
与市教育局联合创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本次活动对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构建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协同育人培养机制,开展教师教育研究,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与研相互依托,相互促进,此次教学研修活动的顺利展开对引领师范生的专业发展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活动分三个环节进行:郑文富老师讲课、孙琪教授评课、现场交流答疑。
巧妙引领,自主探究
郑文富老师选取的是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谈创造性思维》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两篇课文展开教学。两节语文课围绕学情和教材分别展示了议论文和诗歌两种不同文体的教学,既具有创新性又具有启发性。在《谈创造性思维》教学中,亮点在于,为使得学生明白“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之间的关系与运用,郑老师以“六个问题导向”作为课文教学主线,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分析教材本身在论述上就存在其不合理之处,恰恰是学习议论文三要素的反面例子,例如论据无法支撑论点,论证逻辑的不当等等,打破了传统教学中,学生与教师崇尚“权威”的常规教学,充分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怀疑精神。

(郑老师授课)
郑老师的“教学形式之巧”还体现于讲授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以《近试上张水部》和《酬朱庆馀》作为导入,引出酬答诗的学习,从内容、意象、立意等角度归纳酬答诗的特点,进而巧妙地引出白居易和刘禹锡的唱和诗,知人论世,由浅入深,对比分析。

(郑老师授课)
重视基础,灵活创新
授课结束后,孙琪教授进行了评课。她认为,郑老师的授课是创新的教学,课堂教学容量大,但却处理运用得当,学生的接受能力强,能立足学情、重视基础,灵活创新地开展教学。孙教授高度评价郑老师对学生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培养,认为郑老师在第一节课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以及逻辑思维的能力。第二节课采用灵活的方式讲授诗,不只是单一地僵化地解读诗歌,而是将两首唱和诗结合起来看,知人论世,细读文本,让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此外,孙教授还就早读学习内容的选取、规划性阅读教学等方面进行了分享。

(孙琪教授点评)
提问答疑,教研提升
在现场交流环节,郑老师为同学们解答了关于“如何加强学生课外阅读”、“如何平衡创新教学和常规教学”、“何为一堂好课”等问题。

(性爱网
师范生向郑老师提问)
首先,关于如何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疑惑,郑老师认为要提高早读的效率,利用早读储备好初中必备古诗文,为进一步细读诗歌做准备。其次也可以让学生朗读文章并录音发送给老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名著的阅读上,郑老师要求学生根据章节规划阅读,以课前分享阅读的方式促进学生输入。
其次,面对同学们如何平衡创新教学和常规教学的困惑,郑老师提出三种解决方法,首先是一学期至少有两堂研究性课程,第二是要做未来的教师,在形式上积极创新,探究优化语文课,面对简单的课文,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运用故事来证明道理。第三是打好基础,做好硬功夫,在学生有所积累的基础上再谈创新。
再者,郑老师解答了“何为一堂好课”,他从三个维度进行叙述:第一点是需要“适合语文”,体现在其时代性、内容与评价标准的差异;第二点是“个体性”,要学会滋养自己,他提出,“风格就是我,我就是风格”强调的就是教师与语文对话的过程,形成自己的语文教学风格。第三点是“摸清性质”,授课的类型是“研究课”、“常规课”还是“转正课”等等,不同的课堂类型有不同的标准。
最后,郑老师对同学们寄语:沉下心默默做事,做沉默的坚忍者,用心去沉潜,才能出成果。

(郑老师为同学们解答)
通过参与此次教学研修活动,同学们不仅体会了名师的教学艺术,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理念,还在学习理论知识之余关注当下名师的一线教学,观摩学习名师风采,在借鉴、学习与反思中切切实实地促进专业成长,强化了从教意愿。
在与郑老师的交流中,同学们意识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踏踏实实做好教学与教研工作,结合时代背景勇于创新,不断打磨出更好的课堂。
本次教学研修活动,引领高校师范生走出校园,走进名校,走近名师,打开教学与教研的双向沟通大门,是性爱网
在联合基础教育、改革师范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探索,取得显著成效,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同学们必能不忘教育初心,在明日之师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师生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