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爱网

当前位置是: 性爱网 -> 性爱网动态 -> 正文

性爱网

性爱网

走进广州中学,探索师范生联合培养新模式

作者: 发布时间: 2021-03-29 浏览次数:

 

2021年3月19日下午,性爱网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小组,走出大学校园,走进广州中学凤凰校区初二级课室,登上讲台,运用在大学课堂学到的理论和技能,面向中学生,开展了《桃花源记》与《桃花源诗》“诗文对读”的课堂教学实践。本次活动由性爱网 语文教育教研室主任林晖老师与性爱网 特聘教师、广州中学正高级语文教师郑文富老师联手组织,是高校与中学联合培养教师教育人才的活动与探索。

入桃源,学审美

我院187班师范生魏贤君同学依次在初二少年六班、七班开展《桃花源记》教学。她将《桃花源诗》引入《桃花源记》的教学当中,层层深入,引导学生通过对照对比的方式,探寻《桃花源记并诗》二者在文本上的矛盾与关联之处,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有效开展了课堂讨论,完成了教学目标。两节语文课在教学设计的基础上结合两班学情,较出色地完成了“诗文对读”由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汉语187魏贤君在授课)

(小组讨论环节)

(随堂交流与记录)

这次教学打破了语文课堂教学更多地关注知识教学、能力训练的常态,一定程度上使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由理论向审美、由单一的阅读技能向综合智慧的转变,为中学生营造了一个自由开放的讨论空间。如:《诗》中“衣裳无新制”与《记》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两处矛盾,原因为何?在就这一问题对桃花源是否虚构进行讨论时,学生们不知不觉地便如同穿越一般进入到了桃花源的情境之中。此时,他们已不再局限于文字、课本,而是调动起他们所拥有的经验与丰富想象力,在这一看似微小的问题上,展开了类似于探险的创造性思考。

聆生声,知缺漏

上学期,结合专业必修课“语文课程实践技能”的学习,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同学走进广州中学开展听课评课实践训练,郑文富老师的示范教学给同学们很大的启发,汉语187班的教学技能训练小组由此得到灵感,在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训练中设计了以“诗文对读”方式讲授《桃花源记》。在林老师和郑老师的鼓励与指导、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这个设计得以在实践中检验。

课后,为了解实践效果并进一步开展教学研究,授课组成员就授课内容、授课环节等方面向学生展开了采访活动。中学生们思维活跃,积极交流,提出了自己对本节课的思考和建议,冯顺其同学对中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具体解答,符芷盈、何玲珑同学收集学生们的反馈问卷。作为“小老师”的魏贤君同学认真聆听了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同时与其交流了这节课设计的初衷以及上课前的忐忑。交流接近尾声,一位学生再次抒发了自己的感受,她的那句“老师您讲得真棒!”让魏同学十分感动,也让授课组成员们增加了对自己未来教师职业的信心。

(课后采访与交流)

在听取了多名学生的亲身感受与宝贵建议后,授课组成员受到了很大触动与启发,决心返回大学校园后,一定会进行更为深入的反思,除了就课堂中出现的问题与缺漏,对教学设计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还会更多地考虑应对不同学生不同反应等课堂观察方面的内容。授课组的目标不会有终点,他们将在致力打造更高质、更切合学生需求的语文教学课堂的路上,更坚定地走下去。

(学生课后反馈)

凉风和,师教醇

授课结束后,小组同学与老师一起开展了课后反思和研讨。郑文富老师充分肯定了整个教学设计,表扬了魏贤君同学在课堂教学上的出色表现,对师范小组同学主动学习与努力予以充分的赞赏与鼓励。郑老师也结合课堂教学,在激发课堂教学气氛、回应学生的积极性等方面提出了建议;更进一步对下一步的教学研究从方向和方法上进行了深入指导。林晖老师也引导同学们思考教学过程的得与失,鼓励大家结合实践和思考,继续探索,形成教学研究成果。

小组成员回想起当初观摩郑文富老师的课堂后,“诗文对读”的灵感即在回味、反思的过程中闪电而至。激动之余,小组成员即时就此展开了对《桃花源记》的相关文献的搜集、梳理与筛选,并在反复修改与试讲的过程中逐步完成了教学设计、授课课件与说课等一系列理论层面的准备。这个一闪而过的灵感能扩展为一份完整的教学设计,继而实现教学实践的转化,既是语文教学系列课程点燃了大家对教师角色的向往,更是同学们专业知识积累、积极钻研精神以及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促进的结果。

教与学、教与研相互依托,相互促进,此次教学实践活动是高校与中学合作探索师范生专业教学技能的多平台训练、多维度提升的体现,这种探索对引领师范生的专业发展、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构建“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协同育人培养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供稿:汉语187班《桃花源记》授课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