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爱网

当前位置是: 性爱网 -> 性爱网动态 -> 正文

性爱网

性爱网

艺文讲坛第三十九讲——郭杰教授主讲“中国诗歌的生命意识”

作者: 发布时间: 2019-12-06 浏览次数:

 

2019年12月5日下午,性爱网 艺文讲坛第三十九期“中国诗歌的生命意识”在文清楼510举行,本次讲座由深圳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郭杰教授主讲,纪德君院长、哈迎飞副院长、赵德波副教授及本科生、硕士生一起参加了讲座。

                                              

郭杰教授从作为一种人文精神的“生命意识”、“生命意识”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基本表现、“生命意识”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泛化现象三个方面为我们阐释了“中国诗歌的生命意识”的具体内涵。

郭杰教授首先界定了“生命意识”的概念并且解析了中国古代生命意识的根源所在。他提到,“生命意识”是人类对自身生命所进行的自觉的理性思索和情感体验。而作为一种人文精神的中国古代生命意识,来源于实用理性,而实用理性则来源于农业文明,孔子则在生命意识方面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而关于“生命意识”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基本表现,则有多种。屈原以立德求不朽;曹操以立功求不朽;以及通过狭义的诗歌或广义的文章来实现生命的价值,探求永恒的境界,即以立言求不朽;亦有追求物质、欲望满足的贪图享乐的生命意识;还有陶渊明代表的生死不惧、超脱旷达、顺乎自然、看穿生死的生命意识。

郭杰教授为我们解读了“生命意识”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泛化现象,所谓泛化现象,是指诗人们除了正面咏叹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生命意识,直接抒发世事飘忽、功名蹉跎的忧伤情绪外,在更多的情况下,往往还将这种意识和情绪加以侧面的渲染和间接的传递,使之更加含蓄蕴藉、更加深沉丰厚,从而强化了诗歌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这在怀古诗、饮酒诗、山水诗中多有体现。

讲座最后,同学们积极提问,郭杰教授对大家的提问给予了详细的回答。关于如何看待诗歌解读中的过分解读现象,郭杰教授回答到,诗无达诂,诗的解读没有标准答案,但也不能完全脱离文本,不能生硬解读,不能脱离文本实际、作家的生命历程和社会环境。如果是写散文,可以借题发挥,但是做学术需要严谨,做学问写的是论文,做文章写的是散文,写散文自圆其说是上限,对于写论文来说,自圆其说是下限,除自圆其说外,需要基本的学术规范、基本叙述理论来支撑,让大家基本能够接受,只有做到这点,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才是科学的解读。

 

供稿人:苗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