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简介:
黄志波,性爱网
2013届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曾担任人文团委学术科技部副部长、班级学习委员,曾获国家励志奖学金、一等奖学金、院“十佳学生”称号、“挑战杯”创业竞赛省赛铜奖等荣誉。
现任暨南大学出版社人文社科分社策划编辑,中国传统文化翻译与国际传播专业委员会会员,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兼青年分会理事,广州市青年作家协会会员。在职期间,曾参与策划或编辑《夏天的倒立》《我是沙湾女》《怀念一个老城市》《每个人都是一束孤独的光》等广受欢迎的文艺精品图书,以及《出土战国文献动词研究》《汉语名词铺排史》《潮州耆旧集》等颇具影响的学术精品图书;曾被评为“优秀员工”,入选“青苗工程”培养对象。
和黄志波师兄约定好采访的这天,广州正值高温。初次见面,师兄亲切地和我们聊天,一路带着我们从出版社门口参观到他的办公地点——人文社科分社办公室。安静的办公室里,贴心的师兄早早准备好了茶水,稍事休息的间隙,师兄为好奇的我们介绍着书柜里陈列的人文社科类书籍,其中有一些是学院老师的作品,熟悉的书籍拉近了寻访小队员和师兄之间的距离,在轻松愉快的气氛里,我们正式开始了对优秀校友黄志波师兄的采访。
选择:从兴趣出发,在忙碌中铺垫未来
谈及大学的学习,师兄向我们说起了自己专业选择的初衷:因为从小热爱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于是选择了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方向)。对语言文字和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使得师兄在大学期间始终保持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并且从大一开始就有意识地寻找自己未来的奋斗方向。
师兄坦言,进入大学后很多同学都会放松,又受身边同学的影响,容易产生“只要及格就好”的想法,这种想法实际上是不正确的。如果马虎对待学习,以后进入工作岗位也很难认真对待,很难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和足够的能力去完成工作。大学课堂学习是专业知识学习和积累的重要过程,选择性地深入学习个人感兴趣的课程也能增进专业知识的积累。师兄十分庆幸,因为自己对社会语言学十分感兴趣,对这门课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学习,而后自己的毕业论文就从社会语言学方面入手,运用课堂所学,从文学作品中分析语言现象,也有幸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获评优秀毕业论文。
在夯实自己专业知识的同时,师兄也不断为自己未来选择努力铺垫。师兄谈到自己当时想成为一名出版编辑,在大学期间始终保持着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在《广州日报》《羊城晚报》《性爱网
报》等报刊上发表了自己的一些散文作品。大三期间加入广东校园文学网,被聘为大学版散文栏目副主编兼记者团副团长,参与了审稿、活动采风和人物专访。随后在网站总编的推荐下加入广州市作家协会和广州市青年作家协会,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和颇有名气的作家,对其作品有了更多的了解。大四期间,师兄进入广东人民出版社实习,初步接触出版行业,对编辑出版工作有了初步了解,这些实践经验为后来的编辑出版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挑战:克服不足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
当我们询问师兄大学生活最宝贵的经历时,师兄笑着回答我们,是在院团委、学生会的工作经历。师兄回忆道,上大学之前,自己性格比较内向,进入大学后,他便想着做出改变,于是尝试着参加组织工作。大一期间,师兄加入学院学术科技部,参与了“青葵杯”辩论赛、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挑战杯”等比赛活动的组织,大二时师兄选择留任,成为部门副部长。两年的团学组织工作,使得师兄在与人接触中学会相处,学会沟通合作,克服自身不善言辞的短板,用师兄的话说,就是“变得更加积极阳光了”,不再一味埋头读书,学到了很多书本之外的东西,其中最重要的是性格上的转变。
积极主动的性格对师兄之后的学习和工作有很大帮助。大三期间,师兄尝试亲身参加“挑战杯”,与多个学院的同学一起组队,凭借“红楼梦主题餐厅”创业项目获得校赛金奖、省赛铜奖。在此过程中,师兄进一步学习了项目的策划、分工和执行。谈及这段经历,师兄说道:真正参与进来才发现做成一个项目是很不容易的,需要团队成员协调合作、发挥智慧。与此同时,师兄也鼓励我们,在学有余力的时候,可以去尝试参加“挑战杯”这一类创新创业比赛,借此锻炼自己。师兄认为,这种积极主动进行尝试和学习的意识,在实习期间也尤为重要。在实习单位里,要积极主动与对接的上司沟通,及时反馈工作情况。因为在实习单位的试错成本低,可借此机会积累工作经验,并且实习期间发现自身工作上的问题,能有效避免进入正式工作岗位时犯同样的错误,造成严重的损失。
奋斗:在最普通的岗位做出难以替代的成绩
如果想要以后进入某个行业,就要从大学开始准备,不要工作之后才从零开始。出版行业对文字功底和语感要求比较高,例如拿到一个句子,要有一眼看出句子中存在的语病、错别字等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而这离不开长期学习的积累。
实践经验积累对于编辑出版工作也尤为重要。大四在出版社的实习经历,成功帮助师兄很快适应出版社的正式工作。2013年毕业后,黄志波师兄选择从基础做起,在一家民营图书公司做编辑,打好自身的文字功底。师兄认为,毕业后工作的前两三年很关键,多吃点苦没关系,这对之后的工作有很大帮助。参加工作的第一年,师兄每天埋在书稿里,一字一句地改稿,工作比较辛苦,但这是做编辑的基本要求。“如果编辑的文字功底不好,往往难以把握整份书稿。”师兄说道。
由于大学期间学院尚未开设编辑出版方向,因此对于出版行业的知识,师兄都是从零开始自主学习获得的。师兄乐观地说道:“静下心,沉住气,学的东西不够可以在日后工作中继续学习来获得,这一点是不用担心的。”在参加工作的第一年,由于职业需要,师兄通过自学考取了出版专业技术人员初级职业资格证书,获得出版行业从业资格。入职暨南大学出版社五年多来,师兄实现了从校对员到质检员到文稿编辑再到策划编辑的蜕变,并考取了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获得从事责任编辑工作的资格。在此期间,师兄策划了不少广受欢迎的精品图书,还亲身参与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等重要项目的工作。在编辑岗位的工作中,知识面的宽广、文字功底的深厚和与人沟通的能力成为师兄在岗位上做出不俗成绩的重要助力。回顾自己的职业经历,师兄不禁感慨:现在时代变化很快,新兴技术层出不穷,有声读物、MPR读物、人工智能、三维码技术等新名词新概念陆续进入出版人的视野,出版行业要抓住契机实现转型升级,编辑也要有危机意识,积极探索新时代纸书和新媒体的融合途径。其实不单是出版行业,现在很多工作的可替代性都很强,但我们可以使自己变得不可替代。汉语言文学专业虽然是“万金油”专业,但很多专业都可以替代,这是没有办法改变的现状,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热爱自己所热爱的,努力成为中流砥柱,做出不可替代的成绩。
坚持:持之以恒,不轻易说放弃
在工作之余,黄志波师兄还运营“语言服务”微信公众号,致力于传播语言学前沿资讯、推介语言学最新成果,为国内外语言学相关专业的师生提供学术资讯分享、学术资源共享、成果推介、著作出版等服务,提供互相交流、共同进步的平台。“运营近四年来最大的收获就是获得了广大粉丝的支持和学界大咖的肯定。”师兄说道。同时,师兄还给我们分享了运营公众号的经验:一是公众号定位要明确,要有属于自己的特点和用户群;二是要实时关注学界动态;三是将公众号打造成服务型和共享型平台;四是坚持,不要因为刚开始阅读量低就放弃。
采访的尾声,师兄向广大师弟师妹建议:
第一,不要把大学当成享乐的天堂。大学四年的努力和积累都是在为今后就业或深造做铺垫,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专业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多研读专业期刊上的学术论文,学习它们的写作方法和技巧,以此为大四毕业论文写作和确定考研方向做准备。
第二,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做好未来规划,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适合做什么、擅长做什么。在考研与工作的抉择中,最迟得在大三上学期做出决定。如果想考研,得明确考研的专业方向,尽早做好准备;如果想工作,得明确自己想从事哪方面的工作,有针对性地选择实习单位。实习期间要积极主动,踏实肯干,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赢得领导的信任,如果觉得单位氛围还不错,符合自己的预期,可争取成为正式员工。
第三,不要好高骛远、心浮气躁,要静得下心、沉得住气,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从基层做起,点滴积累和进步。尤其是毕业后第一年,没找到最理想的工作不要气馁,小公司也有发展空间,等到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再选择更好的单位。即使在最普通的岗位做着最普通的工作,也有你的价值所在。
第四,时代变化很快,要紧跟时代步伐,培养创新精神,多学习充电,与时俱进。
一个小时的采访虽然短暂,但师兄分享的经历还是深深地触动了我们,学会选择、敢于挑战、努力奋斗、一直坚持等精神帮助师兄一步步实现了目标。在追逐个人理想的过程中,找准自己的定位,认识自己的水平,并踏实地学习奋斗,愿终有一天,我们都可以实现自己的追求。
虚心向师兄学习的同时,我们也祝愿师兄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向前,走向更好。
